Hahow for Buisness 人物誌 — 鄭龍磻 副教授
%20(3).png)
在資訊科技領域中,鄭龍磻副教授的名字,不只是人機互動 (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專業的象徵,更是一條連接台灣與世界的介面。從小學開始接觸電腦、寫下人生第一行程式碼,鄭教授的人生方向很早便已明確。然而,這條從台灣出發、橫跨歐美、再回歸故鄉的道路,不只是技術的積累,更是一場思維與格局的深化。他以自身學習經歷,驗證了認識世界、理解自己、建立多元思考模式,最後這些抽象思考才能投射出具體的新系統。如今身為臺大新生代教授之一,他選擇將這些養分,重新帶回台灣,教授給下一代年輕學子。
在本次的訪談中,鄭教授開門見山指出台灣教育長期以來的問題 —— 去脈絡化的填鴨式學習,扼殺學生推理與邏輯思考的能力。「無論哪個領域的演進都有其脈絡,若我們在學習時能理解關鍵的發展過程,將能夠更有系統地洞察、解決問題。研究的訓練,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建立抽象連結與邏輯思維。」鄭教授談過往科技產業中 .com、手機與 AI 的大起大落,提醒著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團體,持續創新與學習,了解更多面向的脈絡,持續尋找更多可能性並解決問題,才能在變動迅速的世界中更有把握地提前做出不被環境所淘汰的判斷。」
鄭教授分享就讀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現陽明交通大學)時,有一個深刻的學習啟發:質數的運算到公私鑰的應用。「我發現這件事情太有趣了!質數的相乘原本只是數學的運算,但演變成公私鑰的應用,這中間的跨領域連結是一個奇妙的運作,我開始主動研究。這也是為什麼我後來選擇人機互動領域,因為人機互動和很多領域連結。連結本身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他認為,真正的連結並非單向的輸入與輸出,而是一個複雜而持續循環的結構。透過深入理解各個領域之間的連結,不僅能打破知識的界限,更是開啟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重要契機,當我們有意願主動發現並研究這其中「連結」的奧妙,那我們就有機會創造新的可能。
這種思考模式,也形塑鄭教授對人生藍圖的態度。
「一開始通常會有大致的人生策略,然後透過自我碰撞,不斷調整,慢慢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方向。」鄭教授強調,人生不該是盲從地追隨外界標準,而是要發自內心,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認為值得投入的事。即便是以現實的價值衡量,也應該放眼長遠,尋求深層且持久的意義,把格局放大,世界就會在你手中。
對於學生,給出幾個簡單卻深刻的建議:
● 學習本身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它帶來的是長遠的自由。
● 要梳理事物的脈絡,而不是只停留在表象的認知。
● 在不確定中探索,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連結與循環。
鄭教授教職這幾年裡,分享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台灣社會常籠罩著一種「自我懷疑」的氛圍,似乎不敢相信自己正在改變、正在進步。但其實台灣在很多層面,都在默默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自己沒意識到。這股改變,值得我們相信與投入。他提及鄰近國家日本的例子,日本的動漫文化,背後都經歷長期的堅持與陣痛,才能夠在全球建立影響力,「真正的成就,從來不是一蹴可幾。是默默累積、承受撞擊,卻始終相信自己的方向,才有可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成就真正獨特的自我價值。」
以日本漫畫《地。- 關於地球的運動 -》的一句話:「從乍看毫無關係的資訊中,找出其中的關聯性,將單純的資訊轉變為可用的知識。在這些過程中,就能累積知性。只要有知性,就能得到停下腳步的勇氣和向前邁進的膽量。」期許學生們,未來不只是知識的接受者,更能成為用知識推動社會前進的人。
最後鄭教授勉勵未來從臺大走出去的年輕人,將成為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希望這些未來的關鍵人物,能夠以開放的心態與堅實的知性,面對社會的變動與挑戰,真正以知識為基礎,推動改變,創造一個更有勇氣與遠見的台灣。
想知道更多關於教授的故事嗎!
聯發科 x Hahow 好學校強強聯手,把「學術力」升級成「職場超能力」量身打造 ──【台大&交大多元跨域校園講座】從學校到實習、從學習到解決問題,這場講座就是你的軟實力加速器!現場請到聯發科學習發展處的徐慧純處長,開箱企業怎麼養人才、實習生怎麼脫穎而出;以及 Hahow CEO 江前緯現身說法,分享他如何從台大學生變身教育創業家,一手打造全台最大學習平台,用親身經驗告訴你:「跨領域,才是職場必殺技!」⠀
參加本次講座:
好康一|出席本次講座即可獲得 Hahow 79 折課程優惠券乙張
好康二|當天前 20 名簽到者即可獲得 聯發科技 X Hahow 學習禮包( 30 分鐘前開放入場)
報名網址:https://go.hahow.in/abs2b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