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設備為主的產線,如食品加⼯、印刷、消費品業,清機結線作業往往成為管理痛點。《精實法則》透過實務案例,提出 「⼩規模、⾼頻率」 的策略,以 少量多餐、最佳化分⼯、標準作業 減少非⽣產⼯時,提升管理效能。⽂章解析食品業如何透過清潔頻率調整與標準化降低損耗,並延伸⾄⾦屬加⼯業的⼑具管理,展現跨產業適⽤的精實對策。對於想提升營運效率、降低浪費的管理者來說,這是必讀書摘。
設備為主的產線結構,常⾒於食品加⼯廠、印刷、消費品等企業。⼤家很常為了清機結線作業⽽感到頭痛,每當⼀天⽣產結束時必須要把產線上所有物料、垃圾、雜質等清潔乾淨,⼀⽅⾯避免藏污納垢影響產品品質,同時也需要把今天⽣產任務做個完結。⾄於為什麼會頭痛呢?因為這樣的作業屬於非⽣產⼯時,無法創造價值,要是每天要花個⼀⼩時做清機結線,⼀個⽉算⼆⼗⼆個⼯作天就好,幾乎就等同於三天的產能消失,影響可以說是巨⼤!
⼩規模、⾼頻率
公司規模⼩,犯錯成本就低。透過改善來減少非稼動⼯時,除了提升團隊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增加公司的風險耐受程度。
然⽽究竟要怎麼減少非稼動⼯時,特別是清機結線時間呢?
⾸先讓我先問看看⼤家:抽油煙機的濾網,你覺得每個⽉簡單清洗⼀下跟農曆年前⼤掃除再來⼀⼝氣清洗,究竟哪個比較省時省⼒呢?
我的答案會是每個⽉清洗,例如把外蓋旋開並⽤廚房紙⼱擦拭濾網上的油垢,每次耗時三分鐘,⼀年下來花36分鐘在這件事上⾯。但如果是放了⼀年以後再來清洗,可能要先浸泡⼩蘇打、熱⽔,再⽤鋼刷或菜瓜布加清潔劑⽤⼒刷洗,這樣可能需要近⼀⼩時才能完成。更不⽤說⼀年才洗⼀次,到後期抽油煙機的效能會逐漸衰退,甚⾄你還可能擔⼼油垢掉落的風險。
其實這就是種⼩規模、⾼頻率的精實管理概念。具體案例就發⽣在彰化的屠宰業,脫⽔機堵塞需要⼈員每三⼩時清理⼀回,每回耗時 30 分鐘。⽽每個⽉則需要三次⼤清潔,每回需要五個⼈花費三⼩時處理。當我們對於造成的損失⼤⼩與頻率有明確量化數據時,對策也能夠藉此來進⾏。後續改善作法就建議改成「⼩批量多回次」,透過清理頻率的提升,藉此避免堵塞發⽣,投入⼯時從每三⼩時清⼀回、每回 30 分鐘,改為每⼩時清潔⼀回,每回 5 分鐘呢?(註:這個對策的前提假設是堵塞情況輕微時,⼈員會因為好處理,需要的清淤時間會比較少。)
管理型對策:治標不治本,但有效
上⾯所談論的是種管理型的對策。⼀般來說,我會把對策分成兩類型來思考:
1. 技術型對策:透過結構設計、⼯法改變等讓原先問題⼀勞永逸解決。例如原本有漏⽔疑慮的塑膠管線,更改為不銹鋼管。
2. 管理型對策:透過點檢項⽬、頻率時間的改變,讓問題減緩或消除。例如清潔頻率拉⾼,讓堵塞問題趨緩。

技術型對策可能需要時間設計、實現,⽽管理型對策在時程上會比較快,但前提要先確認「利⼤於弊」(創造效益⼤於花費資源)。
我常會提醒客⼾團隊不要埋頭只想著揮出全壘打(技術型對策),不要忘了串連安打(管理型對策)同樣能夠為球隊帶來勝利。
接下來就讓我⽤實際的案例帶⼤家⼀同來檢視究竟管理型對策在思考、擬定、執⾏、檢核上有哪些重點存在呢?⾸先,如同前⾯所提,這家彰化的屠宰廠清機結線作業⽬前是由⼀群⾼⼯時的員⼯下班後負責,但是不論在加班費⽤、清潔程度上都有很⼤幅度的改善空間。⽬前最容易被質疑的問題就是認為清機結線⼈員「沒洗乾淨」。
然⽽這是有明確的驗收標準嗎?因為清機結線作業的「時間」絕對會受到「允收標準」的影響,就跟裝潢你也可以⽊⼯做完就簡單掃掃地完事,但如果是要求到細清⽔準,那花費的時間肯定是兩三倍以上。
然⽽清潔標準請不要⽤形容詞,例如乾淨、明亮、整潔,⼜不是在成功嶺精神答數,形容詞會讓⼈無所適從,因為會因⼈⽽異。請以「有」或「沒有」做標準,例如檯⾯無⽔滴、地上無⾁屑或巡檢時確保衛⽣紙補⿑等等。
清機結線作業若要開始進⾏改善,其前置⼯作包含這幾項:
1. 明確定義各區域、機台、部位允收標準(清潔程度)
2. 以此標準執⾏,觀察並記錄實際花費的⼈⼯作業時間、作業順序與使⽤⼯具等
3. 設定改善⽬標來進⾏改善
不會建議⼤家⼀開始就直接要低減⼯時或是成立清潔班專責執⾏,先確定好標準並充分瞭解現況後再開始動作。
另外有幾個現場管理重點提醒:
✐ 廢棄物容易堆積在設備的哪些部位,我們怎麼讓它不會卡?
堆積在好清掃的區域就算了,卡在隙縫死⾓超難清,我們能不能塞住隙縫死⾓避免卡料?因此需要檢視堆積卡料的
✐ 少量多餐的清掃⽅式,讓堆積減量
廢棄物⼀旦累積夠多,⼈員作業難清,甚⾄⾼壓⽔槍也無濟於事。倒不如提⾼清掃頻率,每次清⼀些,最後讓結線⼤清機時間可縮短。例如過往是花費兩⼩時的⼤清機,現在改為每兩⼩時清機5 分鐘,整天下來可能多了20分鐘的⼩清機時間,可是卻能讓⼤清機變成⼀⼩時。那麼整體清機時間就是從兩⼩時降為⼀⼩時⼜20 分鐘,何樂⽽不為呢?
✐ 容易堆積廢棄物的設備機構,從⼀體成型改造成可拆卸式
類似抽油煙機的濾網,我不需要整個抽油煙機拆下來洗,因為濾網正是最容易堆積污垢之處,只要它好拆就能夠節省很多時間。
管理型對策:⽤分⼯來提⾼效率管理型對策雖然治標不治本,但⾄少能夠減少該問題所需要損耗或佔⽤的資源。例如把容易掉落的廢棄物集中收集、容易卡料的死⾓變成好清理,或少量多餐來避免損失擴⼤。
⾯對到真正需要花費⼈員⼯時的清機作業,特別是牽涉多⼈、多時段、多種清潔⽅式的⼯作,我們更需要注意當中的分⼯⽅式是否有效率:
- 各⼯作的時間:有無標準?⼈員⼀致性?接續的⽬標?
- 各⼯作的銜接:是否能夠減少中途閒置的時間?
- 各⼯作的作業⽅式:包含作法、⼯具使⽤、順序等。
作業時間要給清楚的標準,如果有看到不合理就應該要盡快改善,例如我今天做30 分鐘,同樣⼯作明天你做只要10 分鐘,究竟是我拖拖拉拉、重⼯浪費,還是你草率⾏事,這就應該被改善。
作業⽅式上,⾸先要把各區域作業的順序給標準化,例如要先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就應該規定清楚,⽽不是各唱各的調。⼯具的改變就像是你如果拿家⽤的除塵紙拖把在百貨公司裡使⽤,那肯定會掃死。
最後在⼯作的銜接上,⼤多數的⼯作銜接比較像是⽥徑場上的⼤隊接⼒,時間上前後兩者的距離是有重疊的。⽽不是像游泳比賽的接⼒⼀般,⼀定要前者⼿碰觸到牆壁,下⼀位泳者才能夠下⽔。(即便如此,你還是可以看到⼤家在儘量追求無縫接軌)舉例來說沖⽔後要噴泡沫,但我們不需要等整個區域的⽔都沖過後才噴泡沫,比較好的銜接就是你前腳剛沖完,我後腳就開始噴泡沫,對吧?
管理型對策:跨產業應⽤實例
最後想跟各位分享的是,管理型對策的概念不僅⽤在清機結線作業⽽已。例如在台中的⾦屬加⼯業者在檢討⼑具損耗的優化改善,同樣是透過少量多餐的⽅式來增加⼑具整體的耐⽤程度。
加⼯單位要降低⼑具損耗,我們可以從幾個⾓度來著⼿改善起,其中我很喜歡陳課長將⼑具比喻成鉛筆的概念,⼤家⼀起感受看看。
- 要削鉛筆(⼑具整修)的標準是否存在?作業員是否明確知道?
- 要削鉛筆(⼑具整修)的作法是否⼀致?有沒有特定產品、材質造成斷裂或磨損的比例⾼?
- 是否有更適合的形式、材質去進⾏實驗?
作為顧問的我,在現場提醒改善團隊兩件事,⼀是 「不要追求泛⽤性」 試圖⽤⼀把⼑就想要進⾏各種材質、部位的加⼯。另外是 「不要只想著⾼級,也可以降維打擊」 許多時候我們試著⽤更好的鍍層、材質但最後計算成本時卻發現⾼得嚇⼈,或許另外⼀個⾓度是細分⼯後真正好做的範圍反⽽可以試著降階改善。
例如原本都只⽤⼀把100 元的⼑進⾏全範圍的加⼯,耐⽤程度⼤概500 回。
我們是不是能夠先把整體作業範圍區分成依照加⼯條件的難易度區分成 A . B . C 三種層級。試著找出最適⽣產條件:
- A 區域最不好加⼯,改⽤ 120 元的⼑,耐⽤度維持 500 回
- B 區域依照原本條件,採⽤ 100 元的⼑,耐⽤度維持 500 回
- C 區域最容易加⼯,改⽤70 元的⼑,耐⽤度提升到 800 回
這樣算起來整體成本會⼤幅下降,當然還會有換⼑時間頻率、加⼯範圍差異等變因,只要在【安全】與【品質】這兩⼤前提下,任何改善都是我們可以努⼒的⽅向。
管理沒有標準答案,想多了都是問題,做多了全是答案。
期望閱讀這本書的你,看完後也能夠把想法實踐在⾃⼰⼯作範圍,⼀起加油吧!
📢 GROW Live 直播講座|你的企業效率卡住了嗎?
精實管理導入法則企業推動精實管理時,常遇流程卡關、數據無改善、員⼯抗拒變⾰,導致管理流於形式,影響營運成效。如何讓精實管理真正落地,提升效率並優化成本?
3 ⽉ 27 ⽇,江守智老師(本⽂作者)將透過台灣企業成功案例,拆解流程改善、問題分析、成本控管的落地法則,幫助管理者掌握可執⾏的策略與⼯具。
🔹 時間:2025/3/27(四)12:15-13:30
🔹 適合對象:企業決策層、管理者、HR、供應鏈與品質管理⼈員
免費預約報名,掌握⾼效管理關鍵! https://bit.ly/4i9nrD7

(本⽂摘錄⾃《精實法則:50+台灣企業⾼效增利實戰》第四章 4-1)

◾ 書名/精實法則:50+台灣企業⾼效增利實戰
◾ 作者 / 江守智
◾ 出版社/創意市集
◾ 出版⽇/2025 年 2 ⽉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