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轉型第四課:從藍圖到實踐,全面驅動永續行動

Home人資轉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學會了如何為企業由建立組織開始,繪製一張權責分明、目標明確的永續藍圖。

然而,再完美的藍圖,如果沒有被付諸實行,也只是一張束之高閣的理想。真正的挑戰與價值,都發生在將計畫轉化為行動的這一刻。

這就是為什麼「驅動永續行動 (Drive Action)」是整個轉型中最核心的階段。它考驗的不再只是策略規劃的能力,更是跨部門的協作、流程的建立,以及將永續思維真正融入日常營運的執行力。

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 E (環境)、S (社會)、G (治理) 三大面向,看看企業在實務上,是如何將藍圖上的願景,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行動方案。

E (Environment) 環境實踐:從數據盤查到綠色能源

環境面向的行動,是目前外界最關注、也最容易被量化的部分。在台灣,這不僅僅是企業的自願行動,更是在政府明確的政策引導下,必須執行的任務。

  • 核心行動一:溫室氣體管理
    • 這是在政府「氣候變遷因應法的框架下,企業最基本的責任。盤查出的數據,將是未來課徵碳費的重要依據。【觀念釐清】溫室氣體 ≠ 二氧化碳:事實上,「溫室氣體 (GHG)」是一個大家族的總稱,除了大家最熟知的二氧化碳 (CO₂) ,還包含了甲烷 (CH₄)、氧化亞氮 (N₂O) 等共七種氣體。為了統一計算,我們會將所有氣體的暖化效應,換算成一個共同單位,稱為「二氧化碳當量 (CO₂e)」。而我們常聽到的「碳足跡 (Carbon Footprint)」,指的就是這個加總後的總成績。因此,雖然我們常簡稱「減碳」,但管理的其實是所有的溫室氣體。
      • 執行碳盤查: 這是所有減碳行動的基礎。企業會運用前一章提到的 GHG ProtocolISO 14064 等工具,精準計算出自身營運(範疇一、二)及價值鏈(範疇三)的碳排放量,找出主要的「排碳熱點」。(忘記範疇是什麼東西的小伙伴們可以回去複習 永續轉型第二課:精準出擊!學會鑑別你的重大議題
      • 揭露產品碳足跡 (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 除了計算整個組織的碳排,越來越多企業會針對單一產品,計算其從原料、製造、運輸、使用到廢棄的整個生命週期所產生的碳排放量。這不僅能回應客戶的要求,也能幫助研發團隊從源頭設計出更低碳的產品。

【台灣企業案例:歐萊德 O'right】

  • 核心行動二:擁抱綠色能源
    • 配合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使用再生能源已成為企業展現決心的具體指標。
      • 採購綠電: 這是最直接的減碳手段之一。對於無法自行建置發電設備的企業(如位於辦公大樓的金融業、市區的零售通路),可以透過向合格的售電業者購買「再生能源憑證 (T-REC)」,來證明自己使用了特定數量的綠電。
      • 簽訂購電協議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  對於用電量較大的企業,可以直接與再生能源發電業者簽訂長期的購電合約(通常為 10-20 年),以更穩定的價格鎖定未來的綠電來源。這不僅能達成減碳目標,也能規避未來電價浮動的風險。

【台灣企業案例:台積電 TSMC】

S (Social) 社會實踐:打造一個讓人才永續的職場

如果說 E 的核心是管理「資源」,那麼 S 的精髓就在於企業如何對待「人」。一個在「S」表現優異的企業,不僅僅是不違反勞基法或捐錢做公益,而是真正打造一個安全、尊重、共融且能讓人才永續發展的職場環境。

  • 核心行動一:推動多元、公平與共融 (DEI)
    • 制定與落實 DEI 政策: 這絕對不僅僅是在企業內張貼標語就能符合,企業會實際分析內部的男女薪資結構,並制定薪資與性別揭露的政策;同時,透過舉辦無意識偏見、跨世代溝通等員工培訓,建立一個讓所有人都感到被尊重的職場文化。

【台灣企業案例:玉山金控】

  • 核心行動二:深化人才永續
    • 繪製人才能力地圖: 為了因應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企業會為員工規劃系統性的學習路徑,特別是培養跨界、溝通、創新這三大未來核心能力,確保人才的技能不會落伍。
    • 投入社區計畫: 企業會鼓勵員工運用自身專業參與社區服務,或與非營利組織合作,將企業的正面影響力擴散到公司以外的地方。

【台灣企業案例:信義房屋】

G (Governance) 治理實踐:讓永續成為日常營運的操作系統

治理實踐是確保所有 E 和 S 的行動都能順暢運作、且符合規範的「操作系統」。

  • 範疇一:風險管理的落地
    • 過去,企業的風險管理多半聚焦在財務或營運風險。但現在,永續部門會與風險控管部門合作,將氣候變遷、供應鏈人權等 ESG 風險,納入企業整體的風險管理流程中,進行定期的識別、評估與監控。
  • 範疇二:內部流程的運作
    • 為了確保了永續組織不是空殼,永續發展委員會必須定期召開,追蹤各項 KPI 的進度;各工作小組需要回報數據收集的狀況;內部稽核也必須將 ESG 流程納入年度查核計畫,確保一切都合規。
  • 範疇三:與利害關係人持續溝通
    • 持續與利害關係人保持良好互動,提升合作意識,攜手達成目標。例如,投資人關係 (IR) 部門需要準備詳盡的資料,以回覆 MSCI、S&P Global 等評級機構的年度問卷;永續團隊則可能需要與在地的環保團體或社區代表召開說明會,溝通公司的環保措施。
  • 範疇四:永續金融的實踐
    • 這一步將永續與財務緊密結合。當公司的減碳專案需要資金時,財會部門不再只考慮傳統貸款,而是會主動去研究如何申請「永續連結貸款 (Sustainability-Linked Loan, SLL)」,將減碳目標與更優惠的貸款利率綁定。

【台灣企業案例:友達光電 AUO】

驅動永續行動的過程,是將公司的承諾轉化為真實影響力的漫長旅程。它需要耐心、毅力與跨部門的無間合作。

當這些行動都確實到位後,我們就來到了最後一步:如何將這些寶貴的成果,有效地溝通給全世界。

Hahow for Business 協助企業人資培育高潛力領導人才,馬上 申請免費試用 進一步打造最佳的人才發展策略!
關鍵字:
關於作者
Hahow 是一個專為企業打造的訂閱制數位學習服務。提供最前線的知識內容,與企業一同打造新世代能力需求的最佳學習環境。